徐昂:带着影视经验回舞台“试错”
11月23日,北京人艺发布了重启后第一部复演剧目《情人》,近年来一直活跃于影视剧领域的导演徐昂借此回归舞台。11月27日,该剧将在人艺实验剧场上演。
《情人》是诺尔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的作品,于2004年在北京人艺首演。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话剧的表现形式,这部作品用看起来荒诞性十足的故事和充满象征意味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在真实与虚构间感受到强烈的戏剧性。该剧此次由徐昂执导,卢芳、荆浩、李越主演。
《情人》对徐昂而言是一部旧戏,也是一部新戏。说它“旧”是因为2004年,徐昂首次在人艺独立执导的作品就是《情人》;说它“新”则是因为,这次并非老戏复排,而是从表演、文本到舞台美术、灯光都有了全新的变化。对徐昂而言,不仅自己对这部作品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还带着近5些年来在影视领域的经验,以全新的形式来呈现这部作品,“这部剧讲述的是夫妻情感到达巅峰后开始下滑的阶段,十几年前完全不理解这种情感,是以学生的心态去导戏的,现在重读剧本会有不一样的体会,也会更接近品特文本的原意。”
徐昂在近些年先后执导了电影《十二公民》、网剧《法医秦明》等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重新回归舞台有了更多体悟。他说,自己在拍影视剧的时候,会意识到以前在舞台上的一些疏忽,意识到北京人艺的这个舞台有多难得。在他看来,剧场艺术是小众的,但在影视剧、视频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戏剧不管在文学、表演,还是呈现形式上,都应该是这些大众形式的补充而不是趋同,我内心深处认为,在这里应该能够让观众看到别处看不到的东西。”
演员在介绍这部戏都会提到,这个是很不一样很特别的作品。徐昂则介绍说,这部戏里不会使用舞台灯具照明而是用真实光源替代,舞台设计也不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方案,“观众看起来会感觉好像在偷窥一个电影片段,应该是剧场里不常见的观演感受。”此次排演的文本也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他们重新拿英文原版对照,做了新的编译和处理,全剧只动了一句台词,其他都是品特的原本,试图更贴近品特的原意。在徐昂看来,品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语言的运用方法,此次通过兼顾语言表意和节奏的翻译,可以更好地让中国观众去认识和理解这部作品的原貌。
让徐昂最为感慨的则是,对于他的种种尝试剧院给予全力支持,“剧院宽容地给了我一些空间去尝试,让我去试错,更加大胆地去做一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