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别再吹这位大女主了,感情被骗,还要被夸放弃爱情搞事业
早在一周多前,飘就参加了电影《梅艳芳》的点映,还见到了主创。
比起编年的流水账,一些人物也让人出戏。
黑古版刘培基,端正温和有余,却少了精髓的凌厉和闷骚。
刘俊谦版张国荣,则直接把张的风流,东施效颦成了轻浮猥琐。
大概也是自知有距离,宣发时还来了出AI换脸疑云,进了影院货不对板,为内娱“预告骗”再添奇案。
此外,影片突出了主角,但有时又建立在配角失彩的前提上——比如没有体现张早期的不服输劲头。
对于其胯刀出演《胭脂扣》,凭自身实力被青睐加戏,也改为梅姑提携等等。
电影的败笔,就在于选择了这么个描写手法——
以各路配角的人格缺失,来反衬梅姑的崇高无瑕。
但,把过度美化,带来的只能是另一种人格失真。
《梅艳芳》回避了除崇高之外的太多侧面,试图将梅姑拍平成一个二维的天降大女主,却只临摹出了一个耀目到面目全非的剪影。
它恰恰忽略了,ANITA最可贵的复杂和真实。
片中的一些片段,的确让飘看哭。
但,这眼泪多是为真实的梅姑。(电影中有用到大量真人录像)
在我眼里,她分明是从人间泥泞中款款走过,但从未想坐上神坛的,一个天涯歌女式的人物。
首先,行走天涯的女子,必是染了红尘气的。
纵观8、90年代港风美人,虽美得千人千色,却有一点共通——
但即便同是港系乌发红唇,梅艳芳也自带三分不同的沧桑幽深。
这独一份的气质,在硬件上寻得见来由——
高颧骨成熟、三白眼冷冽、厚唇带出倔强,五官又带些英朗的男相。
攒到一块,便是一张极有韵味的故事脸。
《胭脂扣》里的如花,《半生缘》里的顾曼璐,才能数十载无人能出其右。
这种痴怨、凄凉、固执的阴鸷美,只在梅艳芳脸上被尽数勾勒。
而飘也始终觉得,阅历是更影响一个人特质的。
梅艳芳的独特之处在于,比起其他港圈女星,她是少有的港岛土生土长,且是从最底层打拼上来的人物。
比起电影里的柔光童年,梅姑的真实过往怕是要灰暗得多,也残酷得多。
原因正在于,她在俗世中提炼出的,与主流审美相左的异色魅力,到如今也是独一份的迷人。
须知,红尘与出尘相对,但也不等同风尘。
出尘者总有几分自赏的冷傲,须得送进神殿供奉。
风尘者则深谙勾人的媚,姿态又低了许多。
而梅姑的姿态,是经历过风霜,练就了世故,骨子里却依旧要抗争的韧。
你看她是练达的,但反叛才是她命定要做的事。
如今回味梅姑的电视首秀,我都不由替当年的港人感慨:
经年的演出早把她练得纯属自如,总能恰到好处地刺激大众感官。
她的台风有种天然的疏离感,不取悦。
这与主流相悖的“不正”,恰恰是梅姑能够突破常规、千百万化的底色。
梅艳芳奠定了华语乐坛“天后”的标准:
只是,女星被冠以天后头衔,往往是在女性音乐表达上的开拓者。
而以冒犯主流的妖异感去突破女性禁区,正是ANITA整个事业的精髓。
《似水流年》,她以雌雄莫辩的西装造型,挑衅了一把两性边界。
到了《妖女》《烈焰红唇》等作品,又从飒爽转为邪魅到底。
名场面是87年的劲歌金曲典礼,她把主持人晾在台上跑到一旁脱衣,露出一身高叉连体服。
她是一汪穿山走岭的溪水,在丛石中逐渐开阔澎湃,却从未汇入大流。
梅姑的音乐内核也堪称在传统观念的雷区跳舞——
这些换到如今依旧能被厚码的歌词,唱的都是最前卫禁忌的话题,是开了港乐先河的。
怎么我的歌变了色情歌?
梅艳芳的形象,始终留着暧昧的灰度。
她的百变前卫,是以这红尘气为根的。
而《梅艳芳》的错失在哪?
是试图把她提纯为一个清纯少女。
这片子始终给人一种错觉——
梅艳芳本质是个不更事的傻丫头。
后来的光怪陆离与反叛态度,全仰赖EDDIE哥的包装。
弃掉了梅姑最本质的草根味,这点尤为致命。
电影《梅艳芳》的缺失不是在缺,而在多余的精致感。
先设了一个光辉夺目的形象要去逼近,事实也因此成了任人装饰的洋娃娃,只要能稳住人设,没什么是不可规避掩藏的。
写人物,它回避“歌女”应有的人间气息,也就毫无说服力。
讲情节,它又不去讲人物走过的“天涯”,于是故事虚得两腿发颤。
这电影的主题最终落在了梅姑的“义气”上——
然而,这伟岸方向的塑造却存在先天的不足。
它全程陷在一种用霓虹灯和胶片感制造的精致怀旧里,迎合着观众对旧香港的情怀,却刻意回避了当时港地的鱼龙混杂、风云变幻。
换言之,捏造了一个从未存在过的理想化的过去。
而当故事在这般温暖的金色滤镜里开场,梅姑的反叛自然根基不稳。
因为,一个人的性情和所处环境是分不开的。
梅姑的为人,本就和她混迹江湖的过往分不开。
若非经历过人情俗世的打磨,她不会有后来的独立与豪迈。
我尤其不喜欢电影总在刻意营造的,一种“向阳而生感”。
真正的江湖儿女也不是说,面对所有人走的逆行者。
这也难怪,组成江湖的人在片中都被尽数摘除——
以及其他在其生命中或轻或重的人物,全然不见踪迹。
但一个人真心待他人好,必定也是受过恩惠与用心的。
梅姑性情仗义,也因她发自内心觉得朋友对她有同等的关照。
而当这些人被避讳般地全体隐身,我们便看不到这义气的来源。
最终,只能将“人要讲义气”“提携后辈是天经地义”挂在嘴上,变成一种口号式的江湖情怀。
但想想,这和大女主剧里的金句大师们有什么区别。
藏在人格里的仗义豪迈,就是这么“自诩”出来的吗?
新秀大赛出身的梅姑,曾在一次演出中途喊停,跟观众说起了后辈的艰辛。
她呼吁大赛能多给予新人资源和机会,不要只消费他们的成长。
刘嘉玲当年曾被黑社会绑架,《东周刊》却曝光受害人照片。
一个人若有侠气,便不需要编排好发言稿提前宣布——
说到底,《梅艳芳》所描摹的,与其说是当年那个鲜活的巨星,更像是一个用现代大女主模板,强行框住的二维形象。
她须得是眼里有光,活在迷人港风吹拂里的。
但这么拍出来,必定既无人味也无人格。
如今的人们,似乎都患上了一种称作“名人洁癖”的毛病——
名人得完美符合大众的想象,不能有丝毫的缺陷。
体现在梅姑身上,更严重的,是对一个人婚恋观的强行“拔高”。
拍梅艳芳,是不可能不拍感情经历的。
可是,电影对这些经历的描述不仅潦草,还充斥着各种魔改。
当年一面和中森明菜谈恋爱,一面欺骗梅和他交往,中间还穿插着和三四个女星的花边新闻。
后来逼得中森明菜为他自杀,他摆出金屏风(日娱公认的“官宣”架势)让中森明菜出席。
结果并没有官宣,还趁机借热度宣传自己的新活动。
而这号人物,在《梅艳芳》中却化身绝世大情种,表现得很情深义重。
公司社长抓到他恋爱,他咚咚咚给社长猛磕头,说保护梅姑是他作为男人的责任(……)。
梅姑当年在这段感情中处于被骗的被动处境,这样的弱势要如实呈现,是会折损她大女人的形象的。
而这么一改,一场感情欺诈立时便拔高成了“放弃爱情搞事业”的崇高。
然而,他们自认保全了梅姑的体面,实际上却扼杀了她的人性美。
空洞的大女人标签,怎能涵盖梅姑的诸多可爱——
去见崇拜的球星,会像个小姑娘般兴奋雀跃。
一谈恋爱就喜形于色,满脸写着“我在拍拖”的幸福。
这些“小女人”的柔情天真,也是她无法忽视的另一种真实。
在女强人的外表下,她有传统女性的本色。
飘说梅姑像“天涯歌女”,也因她有一份“天涯海角觅知音”的痴在。
梅姑一生对爱情与婚姻有执念,想拥有家人,这绝非什么难言之隐。
但在《梅艳芳》中,却似乎成了必须避讳的污点——
但,强行剥夺人的七情六欲,只留一个光鲜的空壳,实在看不出有几分诚意。
表面尊重了,实则又只要她部分的灵魂。
拼拼凑凑,终究不会是那个在我们心中依旧鲜活的梅艳芳。
只聚焦穿到台前的那一袭华服,却不敢直面背后不堪的线头碎布,那就不叫纪录片,是时装秀。
而令我叹息的,不仅是梅姑终究没有得到一部真挚的传记。
如今的许多人,似乎已经不懂得欣赏真实的梅艳芳。
实际上,梅姑从未自诩是新新女性,不是符号化的电视剧里那种绝情谷里的女强人。
但你会发现,她的行为早比观念先行一步。
不排斥“恋爱脑”,也将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自称传统,却又是女性突破时代束缚的榜样。
她是实实在在有女性主义光辉的。
大概也有当时没有人用洁癖绑架她的原因——
你得在搞事业和信望爱间,踩一捧一,你作为女权先锋不能有七情六欲。
但也因此,她活出了最自由洒脱的姿态。
而讽刺的是,如今的我们反倒被所谓进步的时代精神所捆绑。
看待一个女性的方式,便是翻开一本《现代女性大辞典》,逐条检查她的功过。
但,一个人的光芒应该是从人格里散发出,而非我们靠想象力赋予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