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有一种江湖,叫做微信“家长群”!
新朋友点蓝字“安阳市教育局”
─── ……
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级群——老师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老师和家长互动,通知个集体活动啊,发发课堂照片,是权威官方群。
二级群——官方家长群,没有老师,目的是组织课下活动,给娃约点派对啥的。
三级群——只有小部分家长的群,有的是为了某个活动临时搭建的,有的是玩儿的好的几个孩子家长之间小规模约会的,家长们的各种小圈子。
四级群——有个别家长和老师组的群,为了更加及时地了解自家娃动态的,和老师的互动小圈子……
老师一发言,无论说什么,秒回:“老师您辛苦了,保重身体”,必须官方指定表情表示友好 ,同时集体刷屏点赞……
老师一说“有事需要帮忙”,纷纷一拥而上出谋划策,那些没有人脉嘴又比较笨的家长只得在旁捶胸顿足干着急;更有甚者,直接在家长群里直呼老师“老大”或者“大人”。
■报料人:奇奇妈妈,医生
“何老师,我家哲哲一回家就打开课本背书,说你要求背的诗要先背下来。”
“对的,轩轩也是,写小字写得一手墨。”
以下略去若干娃娃的先进事迹和妈妈爸爸们的相互点赞,笑脸几页。
“我们这个班就是,班风好。”终于老师下课了,发了个笑脸。“孩子们都很乖,家长督促也辛苦啦。”
这下子,家长们立刻跟国庆大阅兵似的,齐声回答:“我们不辛苦,老师辛苦啦!”
众所周知,家长群还有另外一个强大的附属功能,你懂得。晒!晒!晒“心机妈”各种晒娃,给老师加深印象。有晒娃在日本迪士尼的,也有在泰国海滩的,有晒娃坐飞机的,更有发坐高铁特等座的……
终于在一个妈妈晒了一张孩子从一辆玛萨拉蒂豪车里下车的照片后,晒娃秀消停了……真是没有办法愉快玩耍了。
别人家的小孩,果然是神一般的存在。看到这些,再告诫自己不要去比较别人家的,但是最后还是稳不起了……
■报料人:浩浩爸爸,出租车司机
浩浩之前是上的可以尽情玩耍的老家幼儿园,上了一年级后,全家如临大敌,生怕跟不上城里娃娃的进度,放学一接回家就开始督促孩子“快做作业,快点!”可是,看了家长QQ群才发现,光做作业根本不行!
晚上六点多钟,就开始有家长晒娃儿刚做完的作业。
“人家的娃”确实就是神一般的存在,怎么字就写得那么工整呢?怎么课文一会儿就背完了呢?看着自家的孩子还在吭哧吭哧地做,我急得心都碎了。
终于大家做作业做得差不多了,开始秀才艺。
“我家妹妹每天晚上练琴,要考5级了。”
“我家弟弟也喜欢弹琴,现在家庭老师来了,我下了。”
第一个周末就约到一起耍,感觉他们就像老熟人一样。
■报料人:肖德贵,编辑
一开学,幼儿园老师就建了个QQ群,要求家长加入,方便接收通知和了解娃娃的情况。
这个群的热闹程度超过了我见识过的任何一个群,先是讨论娃娃上幼儿园哭没有,然后交流娃娃生病之后到哪里看,接着互相询问地理位置,约着傍晚带孩子一起玩。
我感觉除我之外,他们都是多年的老熟人、老朋友。
娃儿上幼儿园的第一个周末,家长们就自发约到一起去动物园玩,我以有事为由推掉了。
去动物园孩子肯定喜欢啊,可是为了让孩子开心,我就要对那么多不熟悉的人不停地微笑,打招呼,展现我的修养和育儿技巧。呵呵,想想都累。这一刻,我只好承认自己有性格缺陷。
【笑傲江湖】家长该以怎样的心态,
面对各式各样的群?
一位20年教龄的小学班主任说,很简单,不要太把这些微信群当回事,尤其是一年级和六年级的家长。
“一年级的家长新手上路,对孩子的教育,还没建立有自己的考量标准,很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听说别的孩子认字超一千了,可能立即紧张起来,觉得自家娃落后了。六年级的学生家长,最好也不要天天趴在群里。因为要经历小升初,家长们很容易传递焦虑情绪,彼此受到影响。
还有班主任说,“老师不可能24小时都扑在群里,有重要的信息,肯定会点对点通知到大家,家长没必要对群里的每一条信息都这么重视。”
要想笑傲江湖,就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1、怎么晒娃、晒些啥要有个度
一年级的家长群是整个小学阶段最活跃的,什么事都拿来分享,什么困难都拿来咨询。
作为一个混了三年家长群的“老同志”,我不得不告诉你们:群居生活也有潜规则,晒娃、联谊、与老师互动要恰到好处,否则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家长们的“公敌”。
2、晒娃不能扯上别人家的孩子
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布了一组孩子在学校的照片,我找到自己的娃,然后把孩子的照片发在了朋友圈。
结果没过多久,老师的电话就来了。“老师在电话里很严肃地说,她不反对我在朋友圈里晒娃,但也要懂点规矩,不能把别人的娃也一起晒出来,因为有的家长不喜欢自己的孩子搞得众所周知。如果确实要晒集体照的话,就要把其他孩子打上‘马赛克’。”
3、家长私交圈不能影响孩子交往
对于一年级的新生来说,虽然大家才刚刚认识,但随着一些节假日的到来,不少家长会开始在群里呼朋唤友组织联谊。
作为过来人,我建议大家对这样的活动还是持谨慎态度,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毕竟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有些观念已经固化,很难因为一两次接触而有所改变,千万不要因为家长间的不同意见而影响了孩子之间的交往。
4、群里不公然质疑老师
有些老师做事雷厉风行,喜欢在群里发号施令,部分家长对此不太适应。有些看似对教育很有心得体会的家长就在群里发飙,表示老师一些模式化的培育方式会抹杀孩子的个性、教育应该因人而异等等。
每到这时,群里就没人敢接力了。
老师显然对这些公开的评价不是很高兴,后来通过校讯通的方式,给每位家长的手机发了一条短信,大意是学校里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果家长有不同意见,可以私下交流。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成都商报
安·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