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财经大学报第491期
点击蓝色链接查看浙江财经大学报手机版,向右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点击文章即可查看原文
点击蓝色字体,即可查看最新校报
一版专栏
编者按 在全校师生的热切期盼中,学校先后实现了“省重点建设大学”和“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的突破,这是学校发展历程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饱含了几代浙财人的心血和汗水,是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结出的硕果。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定信心,昂首迈步, 翻篇归零再出发,乘势而上再冲锋,奋力开启由高速发展向高质 量发展的新征程。本专栏以“新起点新征程新作为”为主题, 陆续刊登各单位、部门立足新起点,在对标新要求,寻找新短板中的思考和体会。
人才培养 永远在路上
综合改革:谋划教学新篇
综合改革为教学开启全新时代。本着“强化师生互动、强化社会联系”的基本理念,综合改革设定了十一项改革任务,覆盖了人才培养的全流程。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改革抓住考试这个人才培养的“牛鼻子”,在广泛参考兄弟高校的基础上,全面更新已有考试制度:提高平时成绩比重,赋予教师更大的课堂管理权限;建立课程统考,初步实现教考分离;规范期末分数,设定优秀例,严格教风学风。同时,改革学评教体系,制定了中、长期的学评教改革方案。中期改革是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改革,长期是基于评价方式的改革。
综合改革重视课堂外的人才培养。进一步深化综合导师制度,明确综合导师的权责,拓宽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范围,打造新技术条件下的师生共同体。同时,提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学校主动对接知名企业、校友企业,目标建立高水平实践基地,推动已建基地共建共享;鼓励专业教师面向协同单位开展智力支援,促进协同育人可持续发展;各学院普遍建成基本稳定的社会导师库,积极开展校外精英进课堂。本着开放的精神,学校鼓励学生国内外交流,为学生开辟更为宽广的校外空间。为学生具有第二校园经历,学校专门拨款予以支持;对于学生各种形式的国外交流学习,更是设定基金进行资助。站在全球视野构筑学生知识与能力,打造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才。
培养方案:引领人才培养
学校以专业培养方案作为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融入、体现学校的育人理念,指引、指导教学工作的有序展开。
为了落实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要求,配合 2018 年招生制度改革,学校全面更新现有人才培养案,推进大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大幅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学分结构,加大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全校总动员制定 2018 版培方案。特别是要做好配套制度设计,制定新的选课流程、短学期实施制度、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在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条件的保障等方面下大力气,花大工夫。
针对我校长期以来存在的转专业较为集中的情况,本次培养方案改革大胆引入“准入准出”制度,打破了以往相对固化的专业修读和培养模式。准入机制把专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各专业(类)公布准入门槛,只要达到准入要求你就可以申请进入该专业(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兴趣自主选择专业,允许更灵活的修读路径;准出机制鼓励交叉、融合跨类修读多个专业,把毕业选择权交给学生。各专业公布准出条件,只要达到准出要求就可以申请从该专业毕业,学有余力的学生符合多个专业准出条件的,可以自由地选择毕业专业和辅修专业,允许更灵活的毕业路径。
教学改革:践行“以生为本”
教学改革不在于一时一地,而首先在于理念的确立与坚守。我校在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中,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贯彻始终。
在专业建设中,集中力量办好优势特色专业。优化现有的结构布局,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出台专业动态调整办法,根据专业的招生就业、分流准入等情况调整专业。推动各类专业的国际国内认证,促进专业办学与国际接轨,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大力打造新类型课程,从而以课程建设带动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抓好基于大类培养的大类平台课、新生研讨课、通识核心课;基于学术拔尖人才培养的学科前沿研讨课、本硕贯通课、本科生科研训练课;基于创业人才培养的创业类课程、专创融合课、短学期课程等,形成支撑人才培养理念的复合体系。
重视新技术的运用,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遴选优质课程建设 MOOC,研究制定 MOOC 课程修读的学分认定办法,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小班研讨式、探究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的改革,鼓励编写新形态教材。
时代正在快速变迁,而人才培养却需要沉心静气,教学安排与服务不忘初心,以改革作为指引,正行进在路上!
致高致远致奋进
让一流管理为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本报讯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近来,学校成功入选省重点建设大学和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取得的成就令全校师生欢欣鼓舞。学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全校上下正以翻篇归零的昂扬的姿态再集结、再出发、再创佳绩。管理服务部门是学校日常运作的支撑和保障,是推动学校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与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直接相关。立足新起点,实现新作为需要全体管理服务人员以干在实处、勇立潮头的责任担当,当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先锋队”。
李金昌书记强调,何谓“管理”?“管”便是既管好别人,又要管好自己,只有让自己先“身正”,才能做到“不令而行”,在表率示范作用的带动下去管好别人“;理”便是理顺关系,理顺好内部的组织协调关系,理顺好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服务好全校师生。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是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由之路。“我们秉承‘爱字当头,学生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一站式’服务系统;协助各窗口部门从改变学生工作的传统模式出发,为学生提供以 smiling (微笑)、sincere (真诚)、speciality (专业)、speedy(快速)、satisfied(满意)和 Sostenuto(持续)的 6S 服务,不断探索、强化管理育人、服育人新模式。”学生处工作人员张涛说。
“为师生做好服务,坚持主动服务是基础,坚持师生为本是理念,坚持提升效率是关键。”在管理上磨钉子,下功夫,首要任务就是深化二级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在重点抓好机关改革的基础上,加强院系一级管理队伍的建设,增强该层次的管理力度,使管理中心下移后能够正常运转。同时管理服务部门和管理服务人员要不断拓展工作思路,树立起服务优先、效率优先、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工作理念,实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办事环境。“我们教辅部门职责就是要服务广大师生,为教育教学提供助力。在工作中我们要“接地气”,深入到教学一线去了解师生的需求,真正的把师生的所想所急放在第一位。树立正确的服务观,保持高度的服务热情。努力做到工作细致、作风踏实、服务精准、要求严格、勇于创新,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优质高效地完成教育技术工作。”信息化办公室、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工作人员骆靓婧表示。
在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管理创新要有思路创新做先导,思路创新还要靠方法创新做支撑。“我们能为师生提供什么?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口碑就是招牌,口碑就是名片,要想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首先就要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不做表面文章,以切切实实的管理服务绩效,最大限度地提高师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为此,学校始终把服务教学、科研中心工作和服务广大师生作为永恒的主题和出发点,以更实的措施推动服务更上新台阶,比如: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做好开源节流工作;统筹资金的调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风险防控能力;改善办学条件,做好校园微景观改建和学生宿舍改造工作;提高综合服务精细化、信息化水平,推动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文化校园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等等。“根据学校发布的部门权责清单,梳理中心下辖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与流程,以‘师生最多跑一次’为目标,精简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以服务精细化、信息化为导向,充分利用网上办事大厅、微后勤公众号等平台,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升服务的满意度。”后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吴俊表示。
新时代当有新作为,以管理促发展,向管理要效益。追高,我们要跻身高质量、高水平;行远,我们要谋求全方位、多领域;共奋进,让我们携手同行,以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
本报记者 宫彦
点击蓝字查看原文
学校召开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扩大)会暨“新思想 新起点 新作为”全体教职工党员主题党日活动
以梦为笔 书写璀璨青春
编者按:青春是奋斗的年华,梦想是坚持的动力,优秀的毕业生们用实际行动展现了年轻一代的朝气和斗志。他们专精学业,保持优秀成绩;他们爱好广泛,热爱运动亦能玩转音乐;他们约束自我,在追求理想道路上不断进步……即将走出校园的他们在大学收获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成为广大学子学习的榜样,激励着后辈不懈奋进,为实现人生价值努力拼搏。
钱嘉乐:加入合唱团,我很幸运
左右滑动以查看下一张
从对“合唱”完全没有概念的音乐爱好者,到大三成为浙江财经大学“韵落钱塘”合唱团的团长,再到以上海彩虹合唱团团员的身份出现在“笑傲江湖”、“天天向上”、“奔跑吧!兄弟”等综艺节目里的嘉宾,会计学院14资产评估班钱嘉乐的大学生活已经和合唱团融合在了一起。“合唱团是我的家,我的大学生活已经和合唱团混在一起了。”
现在,他已经收到上海大学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他认为这也是他给自己的一个满意的交代。
心有所往 终至所归
提到“阿里巴巴”大家都很熟悉,而有一位浙财学子,不仅在阿里巴巴实习了三个多月,还与上海拼多多公司签署了三方协议。他,就是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的14级学生王瑞洲同学。
经济学考研全国第一 浙财学子的逆袭之旅
左右滑动以查看下一张
考研经济学专业总分全国第一被录取为浙江大学经济学硕士,硕博连读,浙江财经大学14工商管理2班的应晟完成了一场漂亮的翻身战,成功逆袭。
自从决定了考研,他就一直坚持到底,从未松懈。始于兴趣,终于恒心,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都不会被命运辜负。
落笔之处有惊雷
编者按: 起于微萍之末的所见所闻,也能激起如苍穹之阔的所感。面对《复联3》掀起观影热潮,有人发掘出了漫威电影成功的秘诀;对于QQ红色感叹号事件,也有人感悟到事件的本质是人们对聊天软件的过度依赖。同时,当社会都在为在汶川地震中逝去的同胞默哀时,有人把目光集中在了当年的幸存者身上;谈到惹人生厌的“杠精”,有人看到了他们可恨背后的可悲可怜。对于生活,我们要保持敏锐,内心有咆哮的猛虎,也有暗自馨芳的蔷薇,才不会被庸碌与琐碎所淹没。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聆听有关时事热点的另一种看法。
“粉丝营销” “商业元素与强粘性”“社会与文化诱因”——漫威致胜的三颗“无限宝石”
前段日子,《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以下简称“复联3”)的上映掀起了一波观影热潮,许多影迷都选择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漫威布局十年,精心策划而成的商业大片,朋友圈更是被各色的观后感轮番刷屏。据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复联3”在中国大陆的零点首映场即收获票房6000万元,首映日票房成绩达4.51亿元,上映2天票房更是突破10亿元。截至目前,其全球票房已超16万亿美元。这样的票房数据堪称是“爆炸式”的,也足以彰显漫威在超级英雄题材电影圈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复联3”的成功一方面令我们好奇漫威影业得以占据市场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引人思索超级英雄电影狂潮背后的社会与文化因素。
总的来说,漫威的成功可归结于三方面:受众、影片自身特色以及外部环境。漫威最基础的,也是最初的受众来自于Marvel Comics(漫威漫画)积攒的粉丝群体。作为和Detective Comics(侦探漫画)并驾齐驱的美漫巨头,Marvel Comics(漫威漫画)占据了美国漫画业的半壁江山。漫画引聚的粉丝群是漫威公司涉足影业的原始成本,是以身涉险的公司高层的一剂强心药。另外,忠实的粉丝们出于对漫威偏执的喜好,对周遭的亲朋好友们进行大力宣传,最终实现了“以一带多”的目的,极大地扩张了漫威电影的受众范围。
当然,漫威电影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特色。首先是它在电影中最大化地利用成功的商业元素。诸如“大场面”、“高特效”、“反转”、“喜剧效果”等。漫威发掘了这些元素在观众群中引起观众感官刺激和情感共鸣的潜力,并大加利用,如在《雷神3》中的反复“插梗”、“银河护卫队”系列中贯穿全片的美国七八十年代流行音乐元素。但实际上过分浓重的商业化元素也限制了其内涵地提升。其次,漫威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不是僵硬地、扁平化地描摹人物,它们在角色性格中往往糅入多对矛盾,使其显得立体丰满。在其英雄观念中,不存在绝对的“非黑即白”,正义与邪恶间也从不是泾渭分明的,“复联3”中的反派——灭霸便是一个典型代表。这样的性格设定很大程度上剥离了超级英雄身上的“神性”,使其更贴合现实,显得有血有肉,引起观众兴味。为了配合这样的角色塑造,漫威在选角上也下了很大功夫,他们很少在电影中启用一线大咖,部分原因是“大腕”们固有形象过于深入人心,不利于全新人物的塑造。此外,漫威电影中的多文化元素融合也是一个原因,这适应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漫威电影带有的粘性,“漫威宇宙”的构筑则将这种粘性不断放大。在《复仇者联盟》成为爆款前,漫威的单英雄作品票房(《钢铁侠》$5.85亿、《美国队长》$3.7亿、《雷神》$4.44亿)并不突出。但集合了众多英雄的《复仇者联盟》票房则达到了15.18亿美元。这吹响的不仅仅是超级英雄的集结号,更是各派粉丝的集结号,也给粉丝群体间流动、联系提供机会。比如钢铁侠的粉丝受粘性牵引而观看了“复联”后,完全可能同时喜欢上雷神这一角色,而去观看雷神的独立作品。这在其后的《钢铁侠3》、《美国队长2》等作品的票房中都能体现出来。
外部环境也是漫威走向成功的重要推力。所谓“时势造英雄”,漫威影业的发展也是搭乘了电影行业变革、特效技术发展的东风。21世纪初,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来势汹汹,将传统漫画业逼到绝境,漫威漫画也不能幸免。而此时电影行业发展却是如火如荼,特效技术也日渐成熟。原先一些绚丽的奇幻场景也可以通过特效一一实现,与此同时,原有电影题材被反复拍摄后,观众陷入审美疲劳,急需新题材刺激眼球。漫威公司领导正是嗅到这样的商业契机,才决定赌上所有身家,放手一搏。于是在08年,《钢铁侠》横空出世,“漫威宇宙”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除却技术的发展,更深层的外部因素来自社会文化和人们的精神现状。辩证地来看,“超级英雄受热捧”这一现象所映射的深层原因有利也有弊。
与大多数人而言,超级英雄是“现代神话”。这种对于英雄的崇拜也可看作对正义和自由的向往。所以说对美好世界的憧憬仍旧是芸芸众生的精神寄托,“真善美”仍旧是最易激起共鸣的一份情怀,这是值得庆幸的。但绝对的个人英雄主义在某些方面势必与现行社会制度产生对峙,不利和谐社会的建设。
超级英雄电影的虚拟属性往往是最为人诟病的。批判者认为这类电影与现实世界的严重脱节,过于沉溺其中,容易使人的认知游离于虚拟与现实之间,混淆不同世界观、价值观的界限,尤其不利于青少年成长。但换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类脱离现实框架的电影,可以供给我们更多的自由讨论受现实限制的问题,如善恶,如生死。
特效与打斗是超级英雄电影的一大看点。但过分依赖特效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反映了现代生活的浮躁与高压。快节奏与强生活压力使得人们迫切需求一种便捷有效的减压方式,而进入影院观看一番“大场面”来刺激感官就成了不二选择。尽管作为商业电影,迎合市场口味,无可厚非,但提升电影内在品质才是根本之计。
其实,超级英雄电影作为近几年才在中国市场发展壮大的舶来品,是文化多元化和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大多数漫威的中国影迷集中在90后,00后这两个年龄群体,而90年代正是中国走向世界,外来文化开始大量涌入的阶段,这也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当代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关于超级英雄电影的热潮,一方面这是包容开放的文化态度的体现,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对待这场浪潮,不必盲目为其特效的堆叠和情怀的消费买单。
17金融3 周锦洋
一句话新闻
李金昌书记、钟晓敏校长走访胡惠康校友
钟晓敏校长出席“经济研究·高层论坛2018”
学校纪委专题学习《宪法》和《监察法》
学校毕业生薪酬水平位列全国第75位浙江省属高校第一
学校2018年研究生招生录取人数创历史新高
“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启动
“国际资本市场前沿动态”精品证书课程在我校开讲
2017年港澳台侨学生奖学金颁奖仪式举行
第四届中青年财政学者论坛在我校举办
学校微党课入选全国高校“两学一做”风采展示精品作品
学校在省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佳绩
第七届公共管理、公共财政与政府会计跨学科研究论坛举行
会计学、财务管理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澳洲会计师公会认证
彭毅博士入选省高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婉茹同学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财经茶座
排版/彭逸扬
责任编辑/徐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