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棕师 |《笑傲江湖》中的廿八铺,58岁的蓑衣人宋幕三编制了42年的江湖风味
柳宗元的诗说“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本家的二叔也很牛逼的说过:
“蓑衣是屋上的瓦,
是天上的云,
是小鸟身上的羽毛”。
……
视频拍摄:小良怕狼
【 末代棕师 】
廿八铺(廿八都古镇),金庸笔下《笑傲江湖》中的浙闽边境秘镇;宋幕三,蓑衣人,一个极具武侠气息的名字。在这里很是契合的存在着。58岁的宋幕三,从16岁开始就跟着师傅走乡串户给农人缝制蓑衣,做了42年的蓑衣,是镇里最年轻的做棕师。或许,也是镇上最后一代的棕师。
张志和的词说“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早春季节,蓑衣是山中人不可缺的最适用的生活用品。一件蓑衣就是山民们遮风挡雨的护身符,一件蓑衣背负着的是全家的口粮,背负着生存的重任,也背负着子孙的繁衍和朴素的希望。
蓑衣取材自棕树,树干木质疏松,毫无用处,好在它的棕皮和棕叶却能派上大用场。村人们一般两年收割一次棕皮。往往被剥到最后,只剩下孤零零的树心,剥下来的棕皮像是一张张叠放错乱有致的鱼网,因为它的韧性极高,除了用来拧牵牲口的棕绳外,还可以缝就一件件及膝的平和安详的蓑衣。
蓑衣的材料棕皮由雇主提供,做棕师傅赶早到雇主家吃上稀饭,便就开工,通常要4天才能做好一件成衣。
由于化纤产品的出现,用化纤产品制成的雨衣代替了蓑衣。蓑衣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用得越来越少,基本绝迹。
宋师傅调侃说,在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
江山的蓑衣有两种样式,一种是连体长衣式,一种制成上衣与下裙两部分,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
在农村,做蓑衣的远不及木匠、篾匠吃香;蓑衣又耐用,所以这门手艺学的人就更不多了,宋慕三也只在20年前带过一个徒弟,后再无他人来学。早年的徒弟也从事其他行业去了。
一把五齿铁爪、一个装油的羊角、一根长约20厘米的钢针是织蓑衣的全部工具,将棕皮的丝抽出搓绳成为织蓑衣的“线”,整片的棕皮则作为“布料”,经蓑衣匠巧手缝纫而成“衣”。
也难怪,蓑衣如此耐用。
如今,宋慕三在廿八都古镇上开着一家棕棉店。平日里,早早的开了店门,或弹棉被或缝蓑衣;古镇开发旅游,老宋的蓑衣便有了新去处——旅游纪念品。
一个年代的走远,总会有一些人和事以及一些物件与之陪伴着走过,就像这棕褐色的蓑衣,现在它就和那个偏远落后的山村年代一起,成为了过去,成为了历史。或被遗忘,或以另一种形式映入我们的眼帘。
视频拍摄:小良怕狼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微博丨@江山旅游
官方服务号丨码上游江山
官方订阅号丨江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