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号外!
中国武侠走向世界啦!
近日,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首次被译成英文出版,
由英国麦克莱霍斯出版社面向全球发行。
此消息一出,
中国网友坐不住了!
感觉自豪的同时,
更是操碎了心:
“武侠的意境太难翻译”,
“西方人不能理解金庸”,
怎么办?
讨论最多的,
还是各种武功招式和人物名号如何翻译。
“打狗棒法”、“降龙十八掌”、
“九阴白骨爪”、“碧海潮生曲”、
“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这些意蕴无穷的词汇,
真的能被完整地翻译和传达吗?
金庸的著作难翻译是翻译界公认的,
很大一部分原因,
是独特的“金庸体”语言半文半白间杂律诗,
四字格和成语典故比比皆是。
同时,
大师作品里文化深奥,
意境更是难以捉摸。
瑞典姑娘安娜⋅霍姆伍德是这本书的译者,她学习中文多年,尤其偏爱中国古典文学。然而,从产生翻译的念头到最终出书,她用了将近6年时间。她说,她的翻译不追求“字字对应”的准确,而是更注重通顺易懂,希望达到“就像金庸在和读者用英文讲话”的效果。“肯定会有读者在看我的翻译时忍不住对比原著,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但我真的尽力而为了。”
那么,
这部著作究竟是如何翻译的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书的封面,
书名《射雕英雄传》,
被译为“Legends of the Condor Heroes ”,
秃鹫英雄的传奇。
虚构出来的那些盖世神功、无敌招式是这样的:
“降龙十八掌”,
被译作“the 18 palm attacks to defeat dragons”,
击败龙的十八掌击。
“九阴白骨爪”,
被译作“Nine Yin Skeleton Claw”。
九阴骷髅爪。
还有人名:
郭靖是“Guo Jing”,
杨康是“Yang Kang”,
但黄蓉被译为“Lotus Huang”,倒译成黄莲花就很接地气了;杨铁心被译为“Ironheart Yang”,算是结合得很完美;郭啸天被译为“Skyfury Guo”,想想一怒冲天的画面的确很带感;包惜弱被译为“Charity Bao”,倒是很贴合仁慈善良的性格特点;穆念慈则是“Mercy Mu”。书中其他角色翻译也很有趣,比如“五绝”中的东邪黄药师是“The Eastern Heretic Apothecary Huang”;中神通王重阳是“Double Sun Wang Chongyang”;梅超风是“Cyclone Mei”。
此外,
译作的部分语句也见于报道。
例如,
这段郭靖与女扮男装的黄蓉首次相见的描写:
原文:那少年微微一笑,道:“还没请教兄长高姓大名。”郭靖笑道:“真是的,这倒忘了。我姓郭名靖。兄弟你呢?”那少年道:“我姓黄,单名一个蓉字。”
译文:“I didn’t ask you your name,” he said and smiled。“Yes,we forgot。My family name is Guo,my given name Jing,meaning Serenity。And you?”“My family name is Huang,my given name Rong,meaning Lotus。”
(“我还没问你的名字,”他笑着说。“是的,我们都忘了。我姓郭名靖,意为平静。你呢?”“我姓黄名蓉,意思是莲花。”)
靖,意为平静?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有评论指,虽然译文“流畅”,但有些中文的韵味还是没能用英文传达,而有些原文没有的味道,又不可避免地被英文夹带了进来,就好比在江湖武林中约摸看到些魔兽世界的影子。
这并不是金庸小说首次被翻译成英语
在此之前,
金庸小说的完整英译本有3部,
分别是:
《鹿鼎记》,
被译为“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
鹿和鼎,
译者是汉学家闵福德;
《书剑恩仇录》,
被译为“The Book and the Sword”,
书与剑,
译者是英国记者晏格文。
《雪山飞狐》,
被译为“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
雪山飞行的狐狸,
译者是香港学者莫锦屏。
除此之外,
《雪山飞狐》还有另一个译本,
译为“Flying Fox of Snow Mountain”,
雪山的飞狐,
1972年在期刊杂志上刊登。
除了这些翻译的版本之外,网上流传的英文版金庸武侠其实都是民间翻译。网上的金庸武侠书名的英文翻译很全,比如《鸳鸯刀》被译为“Bladedance of the Two Lovers”,恋人的剑舞。《白马啸西风》被译为“Swordswoman Riding West on White Horse”,骑白马向西的女战士。如果光看意思,这些翻译基本还是靠谱的,尤其是比较直白的刀、剑名字。但如《白马啸西风》、《笑傲江湖》这些凝练又抽象的书名,英文就难表达出意境。
看来,
译者能做的是充分考量目标国受众的特点,
基于这些表征去优化翻译语言,
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然而,
最后的评判标尺永远都只在成千上万的读者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