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高怀忠《初为人师》

高怀忠《初为人师》

       坦率地讲,刚参加工作时,我并不能算是个完全合格的中学教师。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的大专仅仅读了两年,并且读的是广播电视大学(简称电大)。大家都知道当年有个“五大”的说法,包括电大在内的五种成人类大学,人们一般都不把它们当作正规大学看待,因为基本上是成年人半工半读的进修学校,毕业生也往往被冠以“半砖头”的戏称。那应届的我们又是怎么上的电大呢?说来话长,那时候自治区为加快改变西部地区落后教育状况的步伐,决定允许以往只招成人的内蒙电大伊盟分校从一九八七年开始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专门培养基层中小学教师。于是伊盟电大便初次面向全盟各个旗县的普通高中进行招生。我记得六门课总分是640,我考了387分,加上定向招生附外给加的20分(所谓定向意思就是毕业后必须服从分配,从哪来回哪去,目的是为防止偏远地区的孩子一旦考出去就不愿意回当地),算是超过376分的统招线31分,从而幸运地成为伊盟电大录取的第一批应届高中生。我被分到了中文专业,要不是英语成绩58分有点儿低,可能就进了英语班。 

     

        接下来,为了尽快充实边远贫困地区的师资力量,上级要求我们把本该学三年的课程压缩为两年完成,提前上岗赴任。十几门课呀,时间紧任务重,挂科有时就在所难免了,我就补考过好几次。但那只能算小事,更严重的问题是,我们根本没有条件按照正规师范院校那一套来进行科学的培养:标准的普通话、规范的板书、严格的教材教法、熟练的班主任工作,等等这些教师基本功和必备素质,我们都未能接受专业权威的教授和训练;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也并不够系统和完整,就连最后阶段的实习,也只是短短的一个星期,每个人自选一两篇课文讲授了两三节课而已。 然后,我们这群二十岁左右的小青年,匆匆忙忙懵懵懂懂就正式站上了中小学的讲台。可想而知,说很称职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当然我们当时并不自知,后来分到学校一接触身边伊盟师范的毕业生,才明白差距。那些师范生们,个个都挺优秀,无论是普通话还是粉笔字,又或是音体美小三门,样样能拿得出手,不愧是正规部队,比我们这些要强。心里就很有些惭愧,但箭已在弦,不得不发,况且,在当地中小学校看来,我们到底拿的是大专文凭,学历高那么一丁点儿,显然就比师范生高看了一眼。像我,一去报了道,第二天就被安排担任初二年级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据说校长开始甚至都准备直接让我带初三毕业班,还是个别老教师建议先带初二的。不仅如此,开学典礼大会上,还让我代表新教师发言,一口榆林味儿十足的伊盟普通话,倒也赢得阵阵掌声。虚荣心是得到满足了,毕竟我乃土生土长,又是回到母校,所有人都对我关爱有加。然而,是骡子是马终究要拉出来溜溜的。真正进入带班代课的角色,我的经验、能力方面的欠缺马上就显现出来了。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自不必说,相当认真;主要带班,刚开始充满激情,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喊队、跟操、跟班上自习、半夜查宿舍……很是忙活了一阵,可不久就失去了耐心,觉得学生不配合不听话难管理,干脆就放任不管了。属于那种遇到困难不是积极去想办法解决而是选择消极逃避。加之年轻气盛脾气火爆冲动易怒,班内状况频出,实在比初一时候女老师带他们班强不到哪去。最让我无法释怀的是由于我的处理不当而间接造成了七弟的中途失学,那成为我心中多年的隐痛……


       

          灰心丧气之余,自己觉得没本事带班,就向学校提出申请并获得了同意。匆匆结束了比较狼狈的首次带班之旅,我只带这两个班的语文课,直到他们毕业。如今那一届的孩子们也都年过四十,相聚时常和我开开玩笑,说我当年没好好教他们,我只能不好意思地承认自己当年委实水平有限,大约是有些误人子弟的……

        不带班固然轻松了许多,但内心深处总是有几分不甘,再说学校本身也需要培养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熟,所以在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又一批新生入学时,我再一次当了班主任,从初一带起。已然有所经历加上经常的请教老教师和及时的总结教训,这以后的工作变得顺手多了,我一带三年,和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后来还带过一届初中一届高中。现在从我一个过来人的角度总结,我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尽量不要让立马带班,能给半学期或者一两个月的锻炼熟悉过程最好,就像给新车一个磨合期一样,假使非带不可也应从最初年级带起;二是中途频繁更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是极不恰当的,每个老师的学识、性格、行为、处事方式各不相同,换来换去让学生无所适从,导致集体缺乏凝聚力,就像一支部队没有统一的思想和灵魂、缺乏战斗力一样。……


        尽管刚参加工作的我们,多少有些年少轻狂,但最不缺的是火一般的热情。当年同时分到学校的差不多十个人,那是三中历史上第一次一下子迎来这么多正式的大中专毕业生,都说我们是给老区输入的新鲜血液。朝气蓬勃的我们也的确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活力,让校园整体精神面貌为之一振。难忘第一个月发工资,我们一帮人每人拿出五块钱,在街上的供销食堂里会餐,又唱又跳的那叫一个乐呵呀。我的月工资是65.5元,大家从来不去想工资待遇是高是低,一毕业就包分配吃皇粮,在那个年代已是很光荣的事了。……

    作者简介:高怀忠,三段地老区出生,现为东胜居民。退休教师是标准身份。兼具文人侠客之真性情,常梦想笑傲江湖踏歌行……

《红柳河文苑》第49期 

 编辑:薛金丽

 审核:折海琼

扫二维码 关注《红柳河文苑》 

投稿邮箱:3197466474@qq.com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