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第一!海清童瑶这部新剧一出,国产生活剧终于找回生活了
从12年前的《蜗居》到12年后的《心居》,依然是口碑、收视双丰收。
聚焦的,依然是房子,但却从物质层面的房,更多转向都市小人物的心房,居住大不易,心有所居更难。
这阵容、这题材,加上拍生活类型从不失手的滕华涛,浙江、东方台双台联播,赌的就是王炸。
事实证明,他们又赢了。两大视后一出手,就合力拿下了卫视剧收视前二,豆瓣评论区都在夸它接地气,全员演技在线。
大众向的生活剧+不错的口碑,后续收视很可能继续上涨。
这部三月压轴大戏,到底有什么好看?《蜗居》12年后,滕华涛对现实和普通人的生活的呈现,依然那么精准吗?生活剧领域,国剧还能不能出真正的经典了?
《心居》还是买房引出的故事,不过居的背后是家,这一次剧情主要围绕一个上海大家庭的一对姑嫂展开。
故事开始于上海本地的顾家的一个早晨,祖孙三代齐聚一堂本应其乐融融,而现实却是暗流涌动。
顾老太生了三兄妹,老二顾士宏生了一对双胞胎姐弟顾清俞和顾磊,两人是异卵双生,颜值、智商和成就都不在同一个量级。
原著里这样描写顾清俞,“名牌大学毕业,36岁做到跨国公司高管,才貌双全,要啥有啥。”
剧中她刚拿下一个大单,是同事背地讨论的对象,一个七八亿的大单提成1%,追她的土大款也是身价巨富,她一直没有结婚,是因为心中一直有念念不忘的白月光――小学同学施源。
顾磊则要啥没啥,但娶了精明能干的外地媳妇冯晓琴。
冯晓琴为顾磊生下儿子小老虎,担当一家人的保姆,全家人都在睡觉,她就得出门买菜、做早点,她当然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不是寄人篱下,看人脸色行事。
这两大女主就是一个对比组,不同的生活阶层,一个高薪、一个全职妈妈;不同的地域,一个本地人、一个外地媳妇。两人看起来客客气气,其实相互看不顺眼,只要一根导火线,足以引爆。
一个想借钱,一个为了不借钱宁愿说要结婚买2000万豪宅,一场视后演技大戏,就要开场了――
家宴一开始就是冯晓琴为借钱买房搞铺垫,买LOGO仿照大牌送顾清俞自己织的围巾,这个细节普通人看了会有共情,甚至是我们都会做的事。
童瑶演出了那种内心不屑一顾但表面客套的情绪,但下一个场景还是很尴尬,就是顾清俞送顾磊的是正版LV围巾。
这种尴尬观众更感同身受了,现实中的姑嫂关系很多都是这样的“表面光”。
谁不想做顾清俞呢,但现实中大部分人就是没钱也要搞场面的冯晓琴。
前戏演砸了,但正戏该演还得演,海清一个眼神,愁出一脸便秘表情的顾磊没办法,只能开口了。
顾磊好不容易把背了半天的对白说出来,冯晓琴满怀希望朝着顾清俞偷瞄过去。
但顾清俞是见惯大场面的人,职场手撕大战见多了,这种偷袭应对起来不费吹灰之力,想都不想就回复了――“借钱不是不行,但碰巧我也要买房”。
慈善的老爹听得直接叫出来――镶金的啊!
顾清俞为了增强说服力,更大的招也放出来了――为结婚。
这一段海清童瑶的演技都很在线,看得出两个女演员也是憋足劲不想演技输给对方,虽然两人语气都平平静静,但有生活经验的观众都能感受到角色间谍战片般的紧张氛围,一场家宴,吃出了鸿门宴一般斗智斗勇的感觉。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还不算,顾清俞一吃完饭,迫不及待就召开家庭会议,那边海清还在洗碗,这边顾清俞已经质疑弟媳嫁进顾家的目的不纯,还当着顾磊的面叮嘱人好心软的老爹别借钱。
这段戏简直真实到让观众窒息。中国式家庭关系就是这样暗刀子戳人的啊。
已经尴尬成这样了,海清演的嫂子还要礼数周到亲自送童瑶角色下楼,俩人在街边畅谈,童瑶表面一个劲夸海清,但又带着明显的潜台词,充满暗战的对白,加上两个演员带感的眼神和语调,言外之意都出来了。
一场家宴,一家人虽然维持着表面的和谐,整个场景非常有烟火气,但是背后早已暗火燃烧,这背后显然是中国式家庭的日常与生活的无奈。
滕华涛不愧为国产都市生活剧的王者,轻轻松松就拍出家人之间的龌龊,生动地呈现了家人之间相处的微妙,很多家庭就是这是这么假笑几十年才维系下去的。
一场戏,引出了剧集的核心矛盾,塑造了人物,刻画了家庭关系,也为未来的故事埋下伏笔。太妙了。
顾磊在世时,姑嫂的矛盾还算有调和剂,但当顾磊意外去世,两人之间的火山当然彻底爆发。就像预告片里顾清俞说的:“大姑八卦弟妹,是标配动作。”
剧集反映了一系列现实话题,但根子还是传统的中国式家庭关系,有了这一层,故事就厚重了。
看滕华涛拍这样的题材,隔着屏幕也能感到他的游刃有余。一上来就迅速构建角色特征,迅速抛出剧作的核心冲突,现实况味也有了。
《心居》要做国产生活剧不敢做的事――就是实打实拍出家庭的镜像,每一位观众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
剧中海清几乎是素颜演出,角色从早忙到晚,而童瑶饰演的顾清俞是职场高级白领,清早起床就是普拉提。
编剧还特别放了一句台词在家宴里,让童瑶对海清说了句,“明明比我大还管我叫姐”,这是很精彩的一笔。
滕华涛这次找的都是有一定号召力又能演的演员,角色塑造复杂而真实,丝毫没有脸谱化。
海清塑造的上海媳妇,早上买完菜回到家里,老公问她衣服放在哪里,儿子问她书包在哪里,公公婆婆吃的药要她配好,她吐槽老公的对白也很妙,“头在脖子上面,有没有脑子就不知道了”,从表演到对白,整个场景都很生活化,观众分分钟代入――普通人过日子就是这样分分钟要跑起来的呀!
海清的角色名义上是顾家媳妇,可怎么看都只是这一家人的保姆,顾家开家庭会议,她只能侧着耳朵偷听。
但找海清来演,这个角色就绝不是忍气吞声的主,平日和和气气哄好一家老小是为了买房借钱好开口,真要吵起来她一个人可以BATTLE一个顾家+三姑六婆。
后来顾家的家庭会议说她坏话被她听到了,海清二话不说整理行李就走人,顾家顿时乱作一团,顾磊拉扯中直接从楼道摔下去。
追剧就能感受到海清这么多年屹立不倒是有原因的,特别是生活剧,她一出场观众总能很快入戏,很多观众是被她的角色拉入坑的。
女演员中台词这么密,嘴这么碎,但每句对白说得张弛有度,每个动作眼神都精准无比,还能带出生活气息的,很难找出第二个。
一场吵架戏下来,人物更加有血有肉了。致郁又真实。
童瑶的角色也颠覆了以往国产生活剧里的小姑子形象。
她饰演的职场女精英,虽然表面看仍是事业成功的女高管,但童瑶是一个很善于用微表情演戏的女演员。
第一集有场嫉妒她的女同事在卫生间吐槽她的戏,一群八卦女走了以后,她从隔间走出来,脸上微微一笑,洗完手一甩手,轻蔑、自得的情绪都出来了,角色也接上了地气。
这个人物看似活得潇潇洒洒,实则也有巨大的遗憾,她36岁不结婚,不是把希望寄托在男人身上,而是在等说了要回上海的白月光,没想到遇到了已经被岁月磨掉心气到处搞钱的施源。
她的梦幻爱情注定是要失败的。
看故事发展顾磊下线就在前五集之内,这肯定是两个女人关系恶化的契机,以前戴着的假面这下全都撕下来了,经典对战戏是必然的。
但这两个人女人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抛开境遇、出生,本质上是一种人,坚强、独立、靠自己,她俩注定要和解,不过不是现在,而是全剧大结局。
张颂文饰演的暴发户展翔,也很有趣。
过去张颂文出圈的都是《隐秘的角落》吃馄饨吃流泪这类憋屈的名场面,但这次这个角色是全剧最放松的。
原著顾清俞的闺蜜曾这样评价过展翔,“白天鹅有可能变成老母鸡,癞蛤蟆也能长成展翔。”
顾清俞吐槽他也很绝,“暴发户开的书店,能有啥正经书?”
但这个角色其实是所有人的底,越到后面,他的角色越重要,人物到后期也会沉淀下来,现在的浮夸是为了后面的变化做铺垫,我相信张颂文的好戏在后面。
冯绍峰的施源目前戏不多,但冯绍峰对角色的把握也很准确,就是内在的紧张感,童瑶的角色爱他,但他对于自己无车无房的处境十分痛苦,半秒都放松不下来。
原著中顾磊后天残疾,腿有些瘸,剧中抹掉了这个设计,但角色还是很挫,没本事还不上进,考证考不上偷偷看电影,一家人数落媳妇也不吭气。
但他也有可爱的一面,上班路上拿着媳妇的小纸条背了一路,有种憨憨的可爱。
他和海清的对手戏也很生动自然,完全不亚于黄磊,简直就是老夫老妻的既视感。
天天被老婆怼的戏又好气又好笑。
这种矛盾、拧巴的形象,也能够代表现实中的妈宝男。他们不是坏人,但放到生活里能把你气到原地起飞。
剧里的每个人都不够完美,也有各自的闪光点。正是这样真实且有深度的人设,才更容易让观众共情。
就连每个配角形象也十分立体,并非是扁平化的存在,而是有血有肉、紧贴现实生活,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角色。
看这些好演员同框飙戏。就一个:安心!
国产生活剧这几年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接地气,但看滕华涛的剧永远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他十多年前的《蜗居》和《王贵与安娜》,前者开播四天破了收视历史记录,后者则成为当年北京卫视最高收视率电视剧,单集创下10.95%的纪录,绝对不是偶然。
《心居》原著是一部讲述家长里短的家庭伦理小说,其中有严肃文学的风格,比如展翔和施源命运的对比:炒股的输成了假结婚赚钱的惯犯,借钱买房的发了大财。
改编后加入了滕华涛自己的主题:对房子和中国家庭人情世故一如既往的关注。
剧集比原著多了许多影视化的设计,但没有脱掉原著的生活感,一件件取自生活的窒息日常,已足以让观众欣慰落泪:这部剧的编剧,一看就是过过日子的。
导演还很贴心地考虑了众多非京沪观众的接受度,把冯晓琴心心念念的学区房设定在“200多万”,加上积蓄只要借到100万能买上海内环的学区房,现实里是不可能的。导演显然知道,但还是这么拍了,为的是不让更多观众睡不着觉。
虽然细节上有刻意的失真,但整个故事却很真实。
观众看到冯晓琴因买房受挫,在丈夫大姑子公公姑妈伯母面前噼里啪啦一通“海清式”输出内心忍不住叫好,一方面海清的演技没得说,另一方面也是代入了:一个外来媳妇想为自己和儿子买个房怎么就不对了呢!
这个过程贡献了强大的戏剧张力,但却不显得狗血。
因为随着矛盾的推进,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想买房的海清,更是一个大家庭面对买房产生的羁绊。
人和人的悲欢并不相通,但焦虑点却出奇一致。
虽然近两年的国产生活剧,争先恐后地在职场PUA、生育困境、鸡娃内卷的热搜里找话题,表面看主角都很焦虑,但观众时常看到的是夫妻双双失业也供养得起千万豪宅和上大学的孩子,没事就自驾旅行的好日子。
更可怕的是,主创输出这套国剧生活剧爆款公式时,所谓写实,其实扭曲了对底层人民的正常理解。
而《心居》好就好在,真实的生活感,成就了剧中浓浓的烟火气。
主角们的人生境遇,鲜活得像从我们的身边复制粘贴而来。每个角色,都能在现实社会的普通人中找到数量可观的原型。
人物和故事上的写实之外,更让观众感同身受的,还有努力与命运抗争的写实。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张大民一辈子也没买到好房子,但留下了朴素的生活智慧:“没人枪毙你,你就活着,好好活着。”
很难想象,这种聚焦小人物悲欢的生活剧,竟然已经消失了这么多年,画面越来越鲜亮、主角越来越养眼,生活味却没了。
《心居》不算完美,但多少把生活感找回来一丢丢。
有豆瓣网友说:《蜗居》以后这么多年了,滕华涛水平进步了吗?
意思是滕华涛水平还留在当年。我心想还有这等好事?
演员希望接到不套路的角色。观众也希望看到更真实的现实生活。
现在看《心居》没有浪费好演员的演技。她们丰富的人生阅历,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了。
从《蜗居》到《心居》,从买房到心之所归,不变的是国剧中上下奔忙真实的普通人,
电视剧海报中有句话很精彩:“生活便是如此,每个人都在艰难而又孜孜不倦地活着”。
而所有好的生活剧,其实不过是反复印证那句老话: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从《蜗居》到《心居》,海清在剧中买房还是那么不容易,正如现实中普通人的生活,但我们为什么需要生活剧?
因为其中藏着人生的真实面貌。也让我们重新思索生活的真意。
是因为我们都是买不起房也要努力活着的冯晓琴,渴望拥有世间仅有的英雄主义――“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