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水门桥》票房能否超越《长津湖》?看完预告片我有底了

《水门桥》票房能否超越《长津湖》?看完预告片我有底了

《长津湖之水门桥》首支预告片出炉,正如之前各方预测的,这部戏的重点,就是“三炸水门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国片真正的王炸题材。

新款海报中,七连战士在风雪中肃立敬礼。首支40秒预告片,让许多人直接看红了眼睛。据说,内部试片会许多观众,都哭得稀里哗啦。

哭,不奇怪,燃,也不奇怪,毕竟,相比第一部那场波澜壮阔的胜利,《水门桥》的故事,则是一曲风雪中志愿军的慷慨壮歌。

在这个创造了国产影史票房新纪录团队的打造下,它注定让人热血澎湃,又让人憋不住泪。

而随着《水门桥》的上映提上日程,新的悬念也出现了:影片到底会不会定档春节档?在《长津湖》越《战狼2》,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榜冠军后,《水门桥》又会创造一个怎样的票房纪录?

票房并不意味着一切,但票房背后,意味着那段志愿军的英雄故事,能被多少观众看到。

而《水门桥》要成为《长津湖》的合格续作,延续甚至超越《长津湖》的票房奇迹,三个问题,必然绕不开。

解开了,则系列百亿票房,板上钉钉,更重要的是,影片将肯定对得起,那群冰雪中三炸水门桥的,最可爱的人。

如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把三次炸桥一步步推向戏剧高潮?这是全片第一个难题。

但,《水门桥》又有不同。这一仗,未必大。但却比无数战争片,都燃炸。

寒风呼啸,烽火绵延,伍家兄弟和七连衣衫单薄,在风雪中被吹得路都快看不见,抬起护目镜做着鬼脸。

瞬间,以一种极具逼迫感的氛围,将你拉回到那个朝鲜最冷的冬天现场。

怎么知道是敌机?因为朝鲜战争中,我军根本没有制空权,还记得第一部中,战士们在乱石滩面对敌机保持“不动”,宁愿被投下的炸弹打成筛子也不暴露战友的场景吗?

动,则可能被低飞的敌机察觉,进而连累一整队人。

因为历史给观众的剧透是:三炸水门桥,一个重点在“浴血”。

普通观众不知道,三炸水门桥,是怎样一场意志与钢铁较量的战役。

在那场朝鲜战争中,它太重要了。

因为当年被我军打得落花流水的美陆战一师当时只有一个字,就是撤,马上撤,赶紧撤,全部撤,撤退,才不会被我志愿军第九兵团全歼。

而长津湖地区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美军想要从古土里撤退到兴南港坐军舰撤离战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而这条路的必经之桥,就是不到9米长的水门桥。

而从电影角度看,续集与第一部最大的不同在于:第一部出现了三场大的战役,而续集也有三场战斗,那就是一炸水门桥,二炸水门桥,三炸水门桥。

炸一座桥,有这么难?别忘了,中国志愿军代表的是人类轻步兵的巅峰,美军代表的是当时全球装备和后勤补给最强的军事力量。

而两种力量是在零下30度的恶劣天气里进行较量。

志愿军派出一个侦查小队炸毁了桥面,结果美军工兵很快修好了这个木结构的桥。

为了彻底摧毁水门桥,志愿军二十七军八十师二四零团三营七连连长姜庆云亲自带领敢死队,以血肉之躯,第三次炸毁水门桥,这一次,连基座都炸掉了。

精彩吗?太精彩了。面对美军强大的火力,我军敢死队充分发挥了我军的战术特点。

棉衣反穿,利用地形的交替掩护突进,有对火力和射击死角的观察,有调虎离山,有围追堵截。

然而美空军调用八架大型运输机,空投钢制架桥组件到长津湖战场,仅用两天时间,再次架设出一座载重50吨的钢铁桥梁。

这恰是徐克和林超贤导演最擅长的。

小规模的战斗场面,对场面调度和视觉想象力的要求极高,而徐克有《智取威虎山》,林超贤有《红海行动》。

甚至于,《长津湖》第一场遭遇战,不也是对导演团队驾驭空间战役能力的最好检验?

但除了电影技法,另一个值得期待的点是:主创团队是否会拍出历史中那场战役真实的残酷。

因为每一次炸桥,都是我们的战士拿命换来的,但凭借着充足的战略物资,强大的工程技术能力,以及先进武器,美军陆战一师最终突破志愿军的重重包围,狼狈逃回海上。

残酷吗?残酷,关键在体验历史的残酷后,影片敢不敢再次面对残酷?

只有敢于拍出历史的真实,才真正让《水门桥》具有了真正的力量。

难题2:如何克服观众审美疲劳?也是一个字:人

影片要克服的第二道难题,是如何打败观众的审美疲劳。

无疑,《长津湖》的成功,关键是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成功,也是激发全民爱国热情的结果。

但当这些已经引发了一场观影热潮以后,续集要想让观众再次热血沸腾,必须做得比上次更好。

提起志愿军,经常说的,“最可爱的人”。

但有多少国产片真正拍出了这群最可爱的人?当然有,但,还是不够,远远不够。

而《水门桥》就该是一部关于“人”的战争片。

因为炸桥的,是人,是我们最可爱的战士们,在影片中,很可能就是钢七连。

《水门桥》的第一编剧,依然是兰晓龙,而看过他的《士兵突击》的观众,就该知道,他是如何描述钢七连在朝鲜战争中的结局——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做出了改编,依然有可能会有多位主角,在这场战役中先后牺牲。

最危险的,比如七连连长伍千里,他曾经对弟弟的教导是,“活下去”。

但这次他对伍万里的叮嘱是:“想怎么跑,你自己定”。

他随身带着女儿的照片,一有空,就拿出来看看。原本已经在办退伍手续,又主动请战,是为了女儿不用再打仗。

预告片中有个镜头,镜头依次给瞄准镜后眼神,扛着火箭筒的背影,以及瞄准镜内目标。

不在于场面的大小,而在于生命的勃发。

对每个人来说:战争不是赴死的。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关键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死。

如果《水门桥》要超越前作,一大关键就是,能否让钢七连的战士们,在银幕前展示更多的血肉。

比如,那个被战争重塑的新兵伍万里。起初的他,是个江边玩闹的野孩子。

心想参军打仗就是“爷们”,真上了战场,怂了,用雷公当年的话说,“一个不会打枪的闷蛋”。

而当他终于能报出第六百七十七名战士,新兵成长了吗?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水门桥》打破观众审美疲劳的关键是:如何尽可能让这些战士们,在故事中完成成长 ,展现血肉?

但影片可以拍的英雄,还不止钢七连。

第一部中伍千里有个小本子,上面写着穿插七连每个战士的编号,姓名。

一场场仗打下来,他发现可以画框框的位置已经找不到几个了……

在我看来,《水门桥》的故事,给了主创最好的机会去诠释。

比如,为何不旁逸斜出一笔,去拍出三炸水门桥的另一边,当我军和美军在水门桥周旋时,我们的志愿军为何不趁胜追击,全歼对手?

答案是:整个《水门桥》的故事中,其实存在一种强烈的戏剧性反差——看上去追敌的,其实无论武器装备还是补给,都远远不如被追击的。

囿于装备的差距,我们的战士追击只能用双脚,美军用的却是机械化的汽车和坦克。

我们炸桥用血肉之躯,美军修桥却有各种先进工兵设备和空降物资。

而这场差距最极端化的呈现,就是著名的“冰雕连”。

当年我20军58师172团的一个连经过跋涉已经到了可以俯瞰水门桥的山头,但师长黄朝天却没有听到枪响,当他气得要枪毙172团团长才发现,在我们的战士埋伏的那个深夜里,寒流来袭,结果全连在伏击的位置牺牲,牺牲时全连都保持持枪伏击的姿势。

当美军提心吊胆通过水门桥时,派人上去侦查时,连美军都被看冻成晶莹冰雕的志愿军战士所震撼。

这样的细节,难道不是能把镌刻在军史上的历史,补充得更加完整和丰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一寸也没挪动过,用生命守住了自己内心的“阵地”。

他们怎么守住了。又为何守住了。

冰雕连中的上海战士宋阿毛,他上衣兜里里的一段绝笔信,说明了一切: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多少人听到这段话,心中都是一抽。

因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托起了一个可爱的今日中国。

而支撑他们到最后一刻的力量是什么?不是恨,是爱。

如果《水门桥》能把这份爱被拍出来,它当然完成了对系列的超越。

但,即使有了前作的光环,有了原班人马,足以让观众购票,真正能够形成口碑和话题发酵的,永远还是内容本身。

有些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影片无疑将再次达到国产电影在工业层面、制作层面的巅峰。

但,如果要更进一步,那么关键就在于,影片能够多大程度,再次让那份强烈的家国情怀沸腾起来。

这或许也是影片至今未明确定档的原因之一,春节档,到底是不是一个最适合让影片激发出全民情绪的档期?

但票房,还不是影片成功最大的意义。

最大的意义,是把那段历史,重现给现在的年轻人。

也是以此片,完成给当年战场上那群战士的回信。

这一切都提醒我们,谁还记得他们?

谁还记得那段英雄史,那段无数最可爱的人用生命写在水门桥的英雄赞歌?

这才是《水门桥》上映后票房成功背后最大的意义——每个看过影片的观众都会说出同一个答案:我记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