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明白装糊涂!《雄狮少年》被骂,可不是因为“丑”
有专业媒体甚至带起“雄狮少年会是票房黑马吗”“雄狮少年票房会超过哪吒吗”的TAG,自带啦啦队剑指20亿票房。
除周末之外,工作日票房每天仅几百万,9天艰难破亿,被同时上映的《误杀2》以碾压姿态踢出擂台。
如今上映11天累计票房1.46亿,而专业媒体的预测票房早就把20亿改成了2亿。
就这,还被人扒出在刷“阴间场”。
票房的断崖令人咋舌,而比起院线内的冷清,另一边的舆论战场反而是热闹非凡。
甚至自发性鼓舞朋友不要去观看,不给片方提供票房。
以至于时至今日,这部电影上了整整11天,但只要有“雄狮少年”这四个字的地方,总会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这几乎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歧视亚洲人的手势,而作为人口基数最大的中国更是深受其害。
被拉到变形的眼角背后,是西方多年来对亚洲人的文化侵略和刻板侮辱,从“黄祸论”到“傅满洲”再到此前的“清华美院”和“陈漫事件”,西方势力无孔不入,试图通过洗脑,让我们甘之如饴接受“眯眯眼”的驯化。
黄柳霜、李小龙,再到将唐装穿到奥斯卡的成龙。
我们抗争了无数次,亲自将真实面貌表达给世界,并用崛起的民族力量将西方的傲慢拒之门外。
但即使如此,也有一些戴着面具的二鬼子:
谄媚的某著名摄影师,不让我们吃肉蛋奶的某博主等等。
这是一场长久且惨烈的战争,在模糊的身份铭牌下,更是暗流涌动,硝烟四起。
没成想,陈漫事件刚结束,这边一个全华班底的电影,却又把“眯眯眼”搬上了大荧幕。
电影的三位主角,双眼宛如牛郎织女被发配天各一方,几乎和太阳穴同气连枝,而45°倾斜的眼角更是让人摸不透生理构造。
这神韵,竟和早期西方污名华人漫画的形象有几分形似。
这让网友怎么看?
最要命的是,导演还把错推到广东人身上,来了一个地图炮。
上映前的采访,导演孙海鹏曾说过,片中角色形象的建模是工作人员在广东进行了实地采风,通过采集真人面部资料才有的形象。
根据某网站的大数据采集,在进行柔和模糊处理之后的“广东人大众脸”,其实是这样的:
就更别提广东籍贯的明星们,诸如周润发、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等等,也都没有与之匹配的长相。
但导演的回答显然得不到观众的满意,被导演开除籍贯的广东人更是愤慨。
紧接着,随着导演又搬出了另一套话术,缩小了选取范围:
说电影聚焦于留守儿童,主角都是一群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底层性质的孩童,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刻意将主角刻画得更土一些,更丑一些,符合剧情设定。
而这个解释也几乎成为导演在每个采访回应质疑的中心点——
“我们是去滤镜、去网红审美、去美漫审美、去日漫审美!”
更有意思的是,这不光是导演回应质疑的专属武器,这几天通过翻看资料我发现,不管是自媒体作者,还是视频UP主,只要支持是《雄狮少年》的,都会遵循一个模板:
前90%疯狂尬吹影片质量,从剧情到立意360°全方位无死角,到最后10%回应建模争议,所用的话术大同小异——
“审美不应该被固化,主角以小人物为主角,是符合剧情设定的,而“丑”并不应该成为电影的原罪。”
导演反套路用丑主角,而你们不喜欢,就是审美固化,被日漫、美漫洗脑了,你不喜欢就是你没品味!
哐当,一个大帽子就扣在了不买票的观众身上。
且不提这种得不到就认可就骂观众的流氓理论,但是,我们真的不能接受“丑”主角吗?
导演在设计形象时分别设计了好几种,从帅到萌,从猎奇到鬼马,但最后导演力排众议,选择了这其中几乎可以说是最不讨喜的一种。
当然,上映前关于哪吒的颜值,电影也的确遭受了一些负面质疑。
但随着走进电影院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看到了哪吒的成长,也明白了导演之所以选择这种形象的原因,人物弧光在标新立异的形象下相辅相成,丰富饱满。
后来,这个蒜头鼻、黑眼圈、呲牙咧嘴的小恶霸,竟成了最让人心疼的心头肉。
而糟糕的形象,也并不耽误《哪吒》成为票房冠军,在全国影迷的簇拥下狂揽50亿票房。
你且看,《魁拔》的路人脸,《大圣归来》的鞋拔子,更别提每一版都备受赞誉的《三毛流浪记》,主角并不帅的动画作品不胜枚举。
但都一样是动画电影,都一样是丑主角,凭什么就你被骂呢?
他帅吗?他高吗?他眼睛大吗?
但偏偏就是这个其貌不扬的外表,虏获了全国人民观众的欢心,用实打实的票房证明了自己的粉丝基数。
但也不耽误他成为票房大鳄,甚至被甄子丹特意请到香港拯救动作片。
相反,那些光鲜靓丽、油头粉面的小鲜肉们,又有哪个少演了扑街电影,又有哪个单扛起票房了?
打开动画电影票房排行榜,排在前几位的,有多少是“丑”主角,又有多少是俊男美女?
对于电影观众而言,外貌已经成为最廉价的附庸,真正令人神往的,是演员的实力、是编剧的笔触、是人物的真实感。
与其给观众带帽子说“追逐廉价审美”,倒不如说现在观众都有“帅哥PDST”,宁愿看“丑实力派”,也不愿意看大帅哥。
为此,不少小鲜肉甚至不惜通过作践自己的外表,好让人放下成见。
咱就胡乱猜一下,假设这其中其貌不扬的人占15%,剩下的都是帅哥美女,那也是1890万人。
而这1890万的“丑人”中,按照1.2%的双胞胎概率,抛去多胞胎和长相极其相像的人,就姑且翻个倍,砍掉10%的人,也有足足1700万人吧?
怎么你就采风采出了个复制黏贴,除了胖子之外,三个主角的脸都一模一样呢?
这世界丑人千奇百怪,怎么三个主角却共享一张脸,而且还精准踩到观众的敏感点上呢?
咱这概率是不是太小了点?
最主要的是,电影中其他角色形态各异,有丑有俊,说明制片方有能力制作符合广东人乃至中国人正常审美的外貌。
这种取舍到底是为哪般?
电影品质可圈可点,虽然剧情俗套,但对情绪的拿捏恰到好处,几组闪回剪辑甚至骗了我一把泪。
但唯独掉进这么一颗老鼠屎,每每给到主角大特写时,我都免不了一阵翻江倒海。
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失败,甚至是表明意图,这没什么丢人的,可导演宁愿选择质疑观众,也不愿放下高傲的姿态。
凭什么挣美元时你跪着,挣人民币就要踩我们头上呢?
明明知道观众为何讨厌这部电影,却心照不宣,把观众的合理讨厌偷换概念,冠上一个品味低下的罪名,反而是被钉上耻辱柱的《雄狮少年》却洗脱成勇斗审美固化的英雄。
只因为一部动画电影没人买单,就给投反对票的观众扣了一“审美固化”的帽子。
这贴标签的手法,倒是学的挺溜。
《雄狮少年》票房遇冷后,又有大V炒热度。
他们带的话题是“雄狮少年票房为何不如预期?”,又是噼里啪啦一顿吹,然后试图分析票房失败的原因。
我没点开视频,却在评论区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你很清楚,你就是不说。”